除了網域解析,DNS 在架構設計中的三大妙用!
一般來說,DNS有什麼用?
如上圖所示,DNS一般用作網域解析,將網域轉換為NG的外網IP,以便於NG將HTTP請求路由給內網的web-server叢集。
在架構設計的過程中,DNS還有其他用途嗎?
至少還能幹這三件事。
其一:用戶就近訪問。
透過智慧DNS技術,可以很容易的實現,使用者對所需資源的就近存取。
如上圖所示,不同使用者存取同一個資源:
電信用戶,DNS可以返回電信機房的IP;
聯通用戶,DNS可以返回聯通機房的IP;
教育網用戶,DNS可以返回教育網機房的IP;
如此一來,所用用戶的存取速度都會加快。
智慧DNS技術是CDN以及多機房多活架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二:反向代理的水平擴展。
說Nginx一般是系統的入口,假如Nginx的吞吐量是10W次每秒,google首頁的Nginx,要如何抗住100W次每秒的並發呢?
有小夥伴說LVS,有小夥伴說F5,都沒錯,但這兩種本質上都是scale up方案,性能總有極限,治標不治本。
scale out方案的正解方案是:DNS輪詢。
如上圖所示,在DNS側,對於同一個網域配置多個nginx的外部網路ip,每次DNS解析網域請求,輪詢返回不同的ip,這樣就能實現nginx的水平擴展,達到:1台NG抗10W吞吐,10台NG抗100W吞吐的目的。
其三:web-server的負載平衡。
在反向代理技術出現之前,可以藉助「DNS輪詢」的功能,將流量均勻分配到不同的web-server上去。這個方案的好處是架構少了一層網路請求,壞處是「DNS輪詢」並不能保障後端web-server的可用性。
而反向代理除了能保證負載平衡,同時還兼具保活探測的能力,故在反向代理技術出現後,就不用DNS輪詢來做負載平衡了。
稍作總結,在架構設計過程中,DNS除了解析域名,還可以:
其一,智慧DNS,根據用戶ip來就近訪問伺服器;
其二,DNS輪詢,水平擴展反向代理層;
其三,利用DNS實施負載平衡;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思路比結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