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龜速」到「閃電」:NVMe協定如何讓資料飛起來?

在資料儲存與傳輸的領域,速度始終是人們不斷追求的關鍵指標。回想過去,傳統硬碟(HDD)受限於機械結構,資料讀寫如同蝸牛爬行,耗時良久。即便固態硬碟(SSD)問世,早期基於SATA 介面的產品,也因介面頻寬與協定限制,性能提升有限,就像一輛性能強勁的跑車,卻行駛在狹窄擁堵的小徑上,無法盡情馳騁。

直到NVMe 協議的出現,一切都改變了。它猶如為數據傳輸搭建了一條超高速的“數據高速公路”,徹底打破了原有的性能瓶頸。那麼,NVMe 協定究竟有著怎樣的獨特設計,能讓資料傳輸實現從「龜速」 到「閃電」 的飛躍?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索,揭開NVMe 協議的神秘面紗。

Part1.什麼是NVMe協議

1.1傳統儲存協定的困境

在固態硬碟發展的早期階段,AHCI(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高階主機控制器介面)協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AHCI 協定最初是為了適配機械硬碟而設計的,其誕生的背景是機械硬碟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性。機械硬碟透過磁頭在高速旋轉的碟片上進行資料讀寫,這種機械結構決定了它的讀寫速度相對較慢,尋道時間較長。例如,在傳統的機械硬碟中,磁頭需要在碟片上移動來尋找資料的儲存位置,這個過程就會產生一定的延遲,通常尋道時間在幾毫秒到十幾毫秒之間。

當固態硬碟出現後,AHCI 協定的限制就逐漸暴露出來。固態硬碟採用快閃記憶體晶片進行資料存儲,資料的讀寫是透過電子訊號來控制快閃記憶體晶片的狀態實現的,沒有機械元件的物理運動,這使得固態硬碟在理論上能夠實現極快的讀寫速度。然而,AHCI 協定的單一佇列設計卻成為了限制固態硬碟效能發揮的瓶頸。

在AHCI 協定中,主機與儲存裝置之間只有一個佇列來處理輸入輸出(I/O)請求,所有的I/O 請求都需要依照順序依序進入這個佇列進行處理。這就好比一條單車道的公路,車輛只能一輛接一輛地依次通過,即使後面的車輛有著更緊急的任務,也必須等待前面的車輛通過後才能前進。這種單一隊列的設計在面對固態硬碟的高速讀寫能力時,無法充分利用其平行處理的潛力,導致大量的I/O 請求在佇列中排隊等待,大大增加了資料傳輸的延遲,降低了整體的效能表現。

此外,AHCI 協定的命令處理機制也相對複雜,這進一步增加了系統的開銷和延遲。 AHCI 協定需要透過SATA 控制器來進行資料傳輸和命令處理,這個過程涉及到多個層次的協定轉換和資料處理,使得資料從主機傳輸到儲存裝置或從儲存裝置傳輸到主機的過程變得繁瑣,降低了資料傳輸的效率。

而且,AHCI 協定對CPU 的利用率較高,在處理I/O 請求時,CPU 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進行佇列管理、命令解析和資料傳輸的協調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系統的整體效能。

1.2 PCIe 介面帶來的曙光

就在AHCI 協定在面對固態硬碟時顯得力不從心之際,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高速串列電腦擴充匯流排標準)介面的出現為固態硬碟效能的提升帶來了新的希望。 PCIe 介面以其卓越的高頻寬和低延遲特性,為NVMe 協定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硬體基礎。

PCIe 介面採用了串列通訊技術,與傳統的平行通訊介面相比,它能夠在更高的頻率下工作,從而實現更高的資料傳輸速率。而且,PCIe 介面支援多個通道(lanes)的並行傳輸,每個通道都可以獨立地進行資料傳輸,這使得PCIe 介面的總頻寬能夠隨著通道數量的增加而顯著提升。例如,PCIe 3.0 x4 介面的理論頻寬就可以達到32GB/s,而最新的PCIe 4.0 x4 介面的理論頻寬更是高達64GB/s。這種高頻寬的特性為固態硬碟提供了充足的資料傳輸通道,使得固態硬碟能夠充分發揮其高速讀寫的效能優勢,不再受到傳統介面頻寬的限制。

除了高頻寬,PCIe 介面還具有極低的延遲。在傳統的儲存介面中,資料傳輸需要經過多個中間環節,如SATA 控制器等,這些中間環節都會引入一定的延遲。而PCIe 介面採用了直接連接的方式,固態硬碟可以透過PCIe 總線直接與CPU 進行通信,繞過了傳統的SATA 控制器等中間設備,大大減少了資料傳輸的中間環節,從而降低了資料傳輸的延遲。這種低延遲的特性使得固態硬碟能夠更快地回應系統的I/O 請求,提高了系統的整體回應速度和效能表現。

正是由於PCIe 介面的這些優勢,為NVMe 協定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NVMe 協定正是基於PCIe 介面而設計的,它能夠充分利用PCIe 介面的高頻寬和低延遲特性,透過最佳化的命令處理機制和多隊列設計,實現了固態硬碟效能的大幅提升。可以說,PCIe 介面就像是一條高速公路,而NVMe 協定則是在這條高速公路上飛馳的超級跑車,兩者的結合讓固態硬碟的性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

1.3 NVMe SSD

(1)基本架構

一般來說,NVMe SSD 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在host 端,NVMe 官網以及常見的Linux、Windows 系統,都已將相應驅動整合其中。在傳輸與控制方面,則是藉助PCIe 接口,搭配NVMe 協定共同實現的控制器,該控制器就如同整個儲存系統的“指揮中樞”,承擔著資料處理與傳輸調度的重任。至於儲存媒體部分,是由FTL(快閃記憶體轉換層)和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晶片組成,NAND Flash 用於實際的資料存儲,而 FTL 則負責管理NAND Flash 的位址映射、磨損均衡等關鍵操作,保障儲存媒體高效且穩定地工作。

(2)NVMe控制器

NVMe 控制器本質上融合了DMA(直接記憶體存取)技術與多佇列機制。在資料搬運層面,DMA 發揮關鍵作用,無論是指令的傳輸,還是用戶資料的讀寫操作,都由它負責在儲存裝置與系統記憶體之間高效搬運,極大減少了CPU 在資料傳輸過程中的干預,釋放了CPU 資源以處理其他關鍵任務。而多隊列機制則是充分挖掘快閃記憶體並行潛力的核心所在。

透過建構多個佇列,快閃記憶體能夠同時處理來自不同隊列的任務請求,使原本順序執行的資料操作得以並行開展,如同多條車道並行的高速公路,極大提升了資料處理的效率,讓快閃記憶體的並行處理能力得以充分施展,全方位提升了NVMe 儲存系統的資料傳輸與處理效能。

Part2.NVMe協定核心機制

2.1基於PCIe 的直連通信

(1)物理層的革新

NVMe 協定的一大關鍵特性,便是基於PCIe 的直連通訊方式。 NVMe SSD 透過PCIe 匯流排直接連接到CPU,這種實體層的直接連接,徹底跳過了傳統SATA 控制器這一中間環節。在傳統的儲存架構中,資料需要經過SATA 控制器的多次處理和轉發,這不僅增加了資料傳輸的路徑,還引入了額外的延遲。就好比從城市A 到城市B,原本需要經過多個中轉站才能到達,而現在有了一條直達的高速公路,大大縮短了行程時間。

這種直連方式使得資料傳輸的中間環節大幅減少,資料可以更快速、直接地在CPU 和SSD 之間傳輸,從而顯著降低了延遲。實驗數據表明,採用NVMe 協定的SSD 在資料傳輸延遲上相比傳統的AHCI SSD 降低了數倍甚至更多,這使得系統在處理大量資料時能夠更加迅速地響應,大大提高了整體的運作效率。

(2) PCIe匯流排的基本結構

PCIe 匯流排採用了分層架構,分為實體層、資料鏈結層和事務層(類似電腦網路分層結構),資料在PCIe 匯流排上以資料包形式進行轉送。在這個體系中,NVMe 協定所處的位置相當於PCIe 的上層應用層,NVMe 協定規定的內容運作於應用層。可以說,PCIe 為NVMe 提供了底層的抽象支援。借助PCIe 的物理層,NVMe 實現了資料的實際傳輸;PCIe 的資料鏈結層保障資料傳輸的可靠性,為NVMe 資料穩定傳輸打下基礎;PCIe 的事務層負責處理傳輸順序、流量控制等,這都為NVMe 協定在其上運作提供了底層專注,讓NVMe 介面SSD相當於一個PCIe的端設備(EP)。

相較之下,AHCI 協定棧則顯得相對複雜。 AHCI 協定需要透過SATA 控制器來進行資料傳輸和命令處理,這涉及到多個層次的協定轉換和資料處理過程。例如,在AHCI 協定中,資料從主機傳輸到儲存裝置時,需要在SATA 控制器中進行多次的協定解析、資料封裝和解封裝等操作,這些操作不僅增加了系統的開銷,也降低了資料傳輸的效率。

NVMe 協定堆疊的精簡設計,使得它在處理資料時能夠更有效率地利用系統資源,減少了協定處理過程中的時間浪費,從而進一步提升了固態硬碟的效能。這種精簡的協議棧結構,就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切除了傳統協議棧中那些冗餘的部分,讓數據傳輸變得更加順暢和高效。

2.2多隊列與多執行緒的協同作戰

(1)多隊列機制

在傳統的AHCI 協定中,儲存裝置與主機之間僅支援單一佇列的資料處理方式,而且這個佇列最多只能容納32 個指令。這就好比一個只有一個入口的停車場,所有的車輛都必須在這一個入口排隊等待進入,即使停車場內還有大量的空位,也無法同時容納更多的車輛進入。這種單一隊列的設計在面對大量的I/O 請求時,很容易出現擁塞的情況,導致資料處理效率低。

而NVMe 協議則打破了這項限制,它支援多達64K 個隊列。每個隊列都可以獨立地處理讀寫請求,就像是一個擁有多個入口的大型停車場,不同的車輛可以從不同的入口同時進入停車場,大大提高了並行處理能力。當系統接收到多個I/O 請求時,NVMe 協定可以將這些請求分配到不同的佇列中進行處理,從而實現了多個請求的同時處理,大大提高了資料處理的效率和速度。

(2)多核心CPU 平行處理

NVMe 協定的多佇列機制與多核心CPU 的架構完美契合,能夠充分發揮多核心CPU 的平行處理能力。在現代電腦系統中,CPU 通常具有多個核心,每個核心都可以獨立地執行任務。 NVMe 協定可以將不同的佇列分配給不同的CPU 核心,讓每個核心都能夠專注於處理自己所負責的佇列中的I/O 要求。

這就好比一個大型工廠,有多個生產車間,每個車間都有自己的生產線和工人。不同的訂單可以分配到不同的車間進行生產,各個車間同時開工,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透過這種方式,NVMe 協定充分利用了多核心CPU 的平行處理能力,使得系統在處理大量I/O 請求時能夠更有效率地運行,進一步提升了整體的吞吐量。

(3)無鎖設計

為了進一步提高多隊列機制下的效率,NVMe 協定採用了無鎖設計。在傳統的多執行緒程式設計中,當多個執行緒同時存取共享資源時,為了避免資料衝突和不一致,通常需要使用鎖定機制來進行同步控制。然而,鎖定機制會帶來執行緒競爭和上下文切換等開銷,降低了系統的效能。

NVMe 協定透過原子操作來實現隊列的並發訪問,避免了線程競爭的問題。原子操作是一種不可分割的操作,在執行過程中不會被其他執行緒打斷,從而保證了資料的一致性和完整性。透過這種無鎖設計,NVMe 協定減少了執行緒之間的競爭和等待時間,提高了系統的並發處理能力和效率。這就好比在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沒有了紅綠燈的控制,車輛透過一種更聰明的方式來協調通行,從而大大提高了路口的通行效率。

2.3低延遲與高IOPS 的極致追求

(1)命令處理優化

NVMe 協定在命令處理方面進行了精心的最佳化,以實現低延遲和高IOPS(每秒輸入/ 輸出操作數)的目標。 NVMe 協定的命令格式非常精簡,這使得CPU 在處理這些命令時能夠更快速地解析和執行。相較於傳統的儲存協議,NVMe 協定的命令欄位更加簡潔明了,減少了不必要的資訊冗餘,從而節省了CPU 處理指令的時間。

此外,NVMe 協定支援64 位元尋址,這使得它能夠存取更大的位址空間,處理更多的資料。在面對大規模資料儲存和處理的需求時,64 位元尋址的優勢尤其明顯,它可以避免因位址空間不足而導致的資料處理瓶頸,提高了系統的擴展性和效能。

(2)端到端DMA

NVMe 協定採用了端對端的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記憶體存取)技術,這是實現低延遲和高IOPS 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傳統的資料傳輸方式中,資料需要經過CPU 的中轉才能在儲存裝置和記憶體之間傳輸,這不僅增加了CPU 的負擔,還引入了額外的延遲。

而DMA 技術則允許資料直接在SSD 和記憶體之間傳輸,無需CPU 的干預。這就好比在兩個城市之間建立了一條直接的高速公路,貨物可以直接從一個城市運送到另一個城市,而不需要經過其他城市的中轉。透過端對端的DMA 技術,NVMe 協定大大降低了資料傳輸的延遲,提高了資料傳輸的效率。單一I/O 操作的延遲可以低至微秒級,這使得NVMe SSD 在處理大量隨機讀寫請求時能夠表現出卓越的效能,為對回應速度要求極高的應用場景,如資料庫、即時分析等,提供了強大的支援。

2.4高頻寬的完美適配

NVMe 協定與PCIe 介面的高頻寬特性相得益彰,能夠充分利用PCIe 介面提供的高速資料傳輸能力。以PCIe 3.0 x4 介面為例,其理論頻寬可達32GB/s,而PCIe 4.0 x4 介面的理論頻寬更是高達64GB/s。這些高速的介面為NVMe SSD 提供了充足的資料傳輸通道,使得NVMe SSD 能夠充分發揮其高效能的優勢。

相較之下,傳統的AHCI SATA 介面的理論頻寬僅為6Gbps,換算成位元組每秒約為750MB/s。這個頻寬在面對現代電腦系統日益增長的資料處理需求時,顯得捉襟見肘。 NVMe 協定對高頻寬的高效利用,使得它在效能上相比傳統的AHCI 協定有了顯著的提升。在實際應用中,採用NVMe 協定的SSD 在順序讀寫速度上可以輕鬆突破數千MB/s,而AHCI SSD 則很難達到這樣的速度。

這種效能上的巨大差異,使得NVMe 協定成為了追求高效能儲存的首選方案,無論是在企業級的資料中心,還是在對效能要求極高的高階遊戲本和工作站中,NVMe SSD 都憑藉其出色的效能表現,為使用者帶來了更加流暢和高效的使用體驗。

Part3.NVMe協定工作全流程

3.1初始化階段

當電腦系統啟動時,就如同一場精密的交響樂拉開序幕,初始化階段是這場交響樂的前奏。在這個關鍵階段,系統會透過PCIe 總線對連接的設備進行全面的枚舉工作,就像是一位嚴謹的指揮家在核對樂團中的每一位成員。在眾多設備中,系統會精準地辨識出NVMe 設備,就如同指揮家一眼認出樂團中的首席小提琴手。一旦識別成功,系統就會迅速加載相應的NVMe 驅動程序,這個驅動程序就像是設備與系統之間的翻譯官,負責準確傳達雙方的信息。

同時,系統會在記憶體中精心建構管理佇列(Admin Queue)。管理隊列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通道,主要用於傳輸設備管理相關的命令和訊息,就像是樂團的後勤部門,雖然不直接參與演奏,但對於整個樂團的正常運作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這個佇列中,會進行一系列初始化指令的傳輸,例如裝置的設定參數設定、能力查詢等。這些命令就像是樂團排練時的指令,確保設備能夠以最佳狀態運行,為後續的資料傳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

3.2命令提交階段

當應用程式或作業系統產生I/O 請求時,就像是樂團接到了一場重要演出的任務。這些請求會迅速封裝成NVMe 指令,就像是將演出的曲目和要求整理成清晰的樂譜。這些命令包含了詳細的操作信息,例如數據的讀寫地址、傳輸長度、操作類型等,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就像樂譜上的每個音符都決定著演奏的效果。

封裝好的NVMe 指令會被有序地寫入提交佇列(Submission Queue)。提交隊列就像是樂團的演奏安排表,所有的演奏任務都依照順序在這裡等待執行。在這個過程中,作業系統會根據一定的調度演算法,合理地安排命令的提交順序,以確保系統的高效運作。例如,對於一些緊急的資料請求,會優先安排在隊列的前端,以便能夠及時得到處理,就像樂團在演出時會優先演奏重要的曲目一樣。

3.3命令處理階段

NVMe 控制器就像是樂團中的指揮,時時刻刻關注著提交隊列的動態。當它從提交隊列中檢測到有新的命令到來時,就會迅速取出命令,就像指揮家拿起樂譜開始指揮演奏。然後,根據指令的具體內容,NVMe 控制器會有條不紊地執行相應的資料讀寫或管理操作。

在執行資料讀寫作業時,NVMe 控制器會與快閃記憶體晶片進行高效率的交互,準確地讀取或寫入資料。這就像是指揮家與樂團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指揮家透過手勢和眼神傳達指令,樂團成員準確地演奏出對應的音符。在這個過程中,NVMe 控制器會充分利用其內部的快取機制,並提高資料的讀寫速度。例如,當讀取資料時,如果資料已經在快取中,就可以直接從快取中獲取,大大減少了讀取時間,就像樂團成員對經常演奏的曲目非常熟悉,可以快速準確地演奏出來。

對於管理操作,NVMe 控制器會執行諸如裝置狀態查詢、設定更新等任務。這些操作就像是樂團在演出間隙對樂器進行調試和維護,確保設備始終處於良好的工作狀態。

3.4完成通知階段

當NVMe 控制器成功完成操作後,就像是樂團完美地完成了一場演出。此時,它會將操作的結果精心寫入完成佇列(Completion Queue)。完成隊列就像是演出後的回饋表,記錄著演出的效果和評價。結果訊息中包含了操作的狀態(成功或失敗)、相關的狀態碼以及可能的錯誤訊息等,這些資訊對於系統了解操作的執行情況非常重要,就像觀眾的回饋對於樂團改進演出非常有價值。

CPU 會透過中斷或輪詢的方式來取得完成佇列中的結果。中斷方式就像是演出結束後觀眾熱烈的掌聲,會立刻吸引CPU 的注意,讓它迅速處理完成的動作。當NVMe 控制器完成操作後,會向CPU 發送中斷訊號,CPU 收到訊號後,會暫停目前正在執行的任務,轉而處理完成佇列中的結果。而輪詢方式則像是樂團工作人員定時檢查回饋表,CPU 會依照一定的時間間隔主動查詢完成佇列,看看是否有操作已經完成。無論採用哪種方式,CPU 都會及時獲取操作結果,並根據結果進行後續的處理,例如向應用程式返回數據、進行錯誤處理等,就像樂團根據觀眾的反饋來調整下一次演出的安排。

Part4.NVMe協定的優勢與應用

4.1 NVMe協議四大技術優勢

1. 效能飛躍: NVMe 協定帶來的效能提升堪稱飛躍。在PCIe 3.0 介面下,採用NVMe 協定的固態硬碟順序讀寫速度可達3.5GB/s,而當升級到PCIe 4.0 介面時,這一速度更是飆升至7GB/s 。這樣的資料對比傳統的AHCI SSD 有著天壤之別,傳統AHCI SSD 受限於SATA 介面的頻寬,順序讀寫速度通常僅在500MB/s 左右,遠遠無法與NVMe SSD 相媲美。在大型檔案的拷貝場景中,使用NVMe SSD 可以在短短數秒內完成,而AHCI SSD 則可能需要數分鐘,這種巨大的效能差距在實際使用中帶來的體驗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2. 低延遲:隨機讀寫延遲是衡量儲存效能的重要指標之一,NVMe 協定在這方面表現出色,其隨機讀寫延遲低至10μs 等級。對於資料庫系統來說,需要頻繁地進行隨機讀寫操作來獲取和更新數據,低延遲的儲存設備能夠大大提高資料庫的回應速度,使得查詢結果能夠更快地返回給使用者。在即時分析領域,資料的處理及時性至關重要,NVMe 協定的低延遲特性能夠確保分析結果的即時性,為決策提供及時且準確的資料支援。

3. 高可靠性:資料的安全穩定是儲存系統的核心要求,NVMe 協定在這方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它支援端對端資料保護(End - to - End Data Protection),透過對資料添加保護資訊(如CRC 校驗碼),在資料傳輸和儲存過程中對資料的完整性進行校驗,一旦發現資料錯誤能夠及時偵測和修正,有效防止了資料在傳輸和儲存過程中出現靜默錯誤而導致的資料遺失或損壞。同時,NVMe 協定也支援掉電保護(Power Loss Protection)技術,當系統突然斷電時,能夠確保快取中的資料被安全地寫入儲存介質,避免了因掉電而導致的資料遺失,為資料的安全儲存提供了雙重保險。

4. 擴充性:隨著儲存需求的不斷增長和儲存架構的日益複雜,儲存系統的擴展性變得越來越重要。 NVMe 協定支援多命名空間(Namespace),可以將一個實體儲存裝置劃分為多個邏輯命名空間,每個命名空間可以獨立進行管理和使用,這為不同的應用程式或使用者提供了更靈活的儲存資源分配方式。例如,在一個資料中心中,可以為不同的業務系統分配不同的命名空間,實現儲存資源的隔離和高效利用。此外,NVMe 協定還支援虛擬化(SR - IOV)技術,能夠在虛擬化環境中為虛擬機提供獨立的儲存設備接口,提高了虛擬機的儲存效能和隔離性,使得NVMe 協定能夠更好地適應雲端運算等複雜的應用場景。

4.2廣泛的應用場景

1. 企業級儲存:在企業級儲存領域,資料中心和雲端運算對儲存系統的效能、可靠性和擴充性都有極高的要求。 NVMe 協定的高效能和低延遲特性,使得它能夠滿足資料中心大規模資料儲存和快速處理的需求。在超融合架構中,NVMe SSD 作為儲存介質,能夠大幅提升運算節點的儲存效能,實現運算和儲存資源的高效融合,降低系統的整體成本。在分散式儲存系統中,NVMe 協定的多隊列和高並發處理能力,能夠支援大量客戶端的同時訪問,確保資料的快速讀寫和一致性,為雲端運算服務提供穩定可靠的儲存支援。

2. 高效能運算:在人工智慧訓練、科學運算、高頻交易等高效能運算領域,對運算速度和資料處理能力的要求近乎嚴苛。在人工智慧訓練中,模型的訓練需要處理大量的數據,NVMe SSD 的高速讀寫能力能夠快速提供訓練數據,大大縮短了訓練時間,提高了模型的訓練效率。在科學計算中,如氣像模擬、基因定序等領域,需要對大量的科學數據進行即時分析和處理,NVMe 協定的低延遲和高頻寬特性能夠滿足這些應用對資料處理速度的要求。在高頻交易中,每毫秒的延遲都可能影響交易的成敗,NVMe SSD 的低延遲效能確保交易指示的快速執行,為投資者贏得更多的機會。

3. 消費級設備:在消費級設備領域,高階遊戲本和工作站對儲存效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NVMe SSD 作為系統碟,能夠大幅提升裝置的啟動速度和應用程式的載入速度。對於遊戲玩家來說,遊戲的載入時間大大縮短,能夠更快進入遊戲世界,享受流暢的遊戲體驗。在工作站中,當運行大型設計軟體、影片編輯軟體等對儲存效能要求較高的應用時,NVMe SSD 能夠確保軟體的快速回應,提高工作效率,為使用者帶來更有效率且便利的使用體驗。

4. NVMe over Fabrics(NVMe - oF):NVMe over Fabrics(NVMe - oF)技術透過乙太網路或光纖通道等網路技術,實現了對遠端NVMe 設備的訪問,將NVMe 協定的優勢擴展到了儲存網路領域。在資料中心中,透過NVMe - oF 技術,可以將多個伺服器連接到遠端的NVMe 儲存設備,實現儲存資源的共用和集中管理,提高了儲存資源的利用率和靈活性。而且,NVMe - oF 技術還能夠提供更高的儲存效能和更低的延遲,相較於傳統的網路儲存協議,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級應用程式對儲存效能的要求,為建置更有效率的儲存網路架構提供了有力支援。